VOCs排放管制出台后 萧山多行业整改

2019年起,萧山多个行业将面临限期整治。

日前,杭州市发布《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根据规划,到2022年,杭州将实现PM2.5浓度全市域达标,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到2035年,杭州将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使广大市民尽情享受蓝天白云,清新空气。

化工、印染产业今后将整合进入工业园区。《规划》明确,加大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化工企业,富阳区造纸、化工、冶炼,萧山区印染、化工企业,建德市化工企业的淘汰、关停、转型力度。到2020年,先行淘汰小冶炼、塑料造粒(含废品回收)、小化工等行业企业,对未进入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的化工、造纸、冶炼、铸造、电镀等重污染行业企业实施“腾笼换鸟”。到2025年,分步实施并完成造纸、印染、化工、建材、电镀、冶炼等重点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和整合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工作。

产业结构调整类项目任务表

根据任务表,2019年萧山将集中关停绕城内4家铸造企业、11家电镀企业、1家热电企业。到2020年,萧山还将关停全部8家再生纤维企业。到2022年,萧山绕城内4家印染企业、32家化工企业以及绕城外24家印染企业也将搬迁,进入工业园区。

涉及萧山的还有VOCs(挥发性有机物,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化合物,通常会造成臭气、异味等,影响人体健康)污染治理。

区域特色产业VOCs污染治理任务表

2019年,建筑装饰膜产业将进行整治提升;2020年,印染、化纤、化工、涂装行业以及工艺鞋行业将进行整治提升;2021年,化纤纺丝行业将进行整治提升。

重点VOCs污染治理工程任务表

根据《杭州市萧山区工业「低、小、散」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意见》,萧山全区的重污染企业都有了整治时间表:意见明确,三年内,关停转迁重污染企业(作坊)1000 家以上。这意味着,最迟到2021年底,水泥厂、再生纤维企业等大部分重污染企业,在萧山境内将不复存在。

1、整治时间初步确定

会议确定,萧山将召开行业现场整治动员大会。在大会召开前,各部门和镇街将对十一个行业企业进行调查汇总,并提出最终处置意见。

整治工作将在今年3月初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

会议还明确,在整治推进过程中,区纪委将成立专门的督查组,督查各镇街工作进展情况,对进展缓慢或工作不力的,将进行约谈。对工作失职造成重要影响或后果,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2、11个重污染行业展开摸底调查

为了春节后能顺利推进11个行业的整治,萧山明确,春节前,萧山必须抓紧做好企业全面摸底调查、开展执法行动、分类汇总行业企业信息、制定整治提升的标准等四项主要工作。

根据摸底调查和现场执法情况,萧山区有关部门将对11个行业企业进行汇总分析,确定每家企业的整治类别,并综合提出处置意见。同时,萧山区环保局、区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将按照各行业的特点起草好差别化的标准要求,为春节后拉开全面整治的工作奠定政策基础。

记者了解到,萧山区12个重污染行业整治专项行动,是萧山改造提升“低小散”六大专项行动之一。其余五大专项行动分别是淘汰落后产能、取缔“四无企业”产业整治、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专业园区建设。通过六大专项行动,工业大区萧山将完成产业腾空重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区。

3、搬迁企业去哪里?

2017年,萧山化纤纺织行业被列入全省21个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

今后,包括衙前镇在内萧山的化纤纺织企业将重新整合、创新提升,进入位于益农的10.8平方公里的纤维新材料产业生态区。这样一场“资源的重新整合”之后,化纤纺织这棵传统经济的“老树”也将不断萌发出创新发展的“嫩芽”。

除了化纤企业,萧山区的印染企业、化工企业、电镀企业、羽绒企业、工艺鞋企业都将大大减少。一些企业将被关停,一些则会转迁。这其中,有不少行业曾经是部分镇街的支柱产业,行业的大整合,将倒逼镇街进行产业升级。比如,萧山另一处专业产业园区位于义桥,这里将专注于装备制造(汽车)产业。

许多小微企业今后也将进入萧山的小微企业园区,并获得大力扶持。萧山计划3年内推动1000家以上小微企业入园提升发展,并提供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这意味着大量企业的搬迁。

4、将关停企业1000 家以上

重污染行业整治方面,最迟到 2021 年底,萧山境内这些企业将不再存在:

▪ 水泥厂,全部关停

▪ 再生纤维企业,全部关停

而绕城高速范围以内,这些企业也将关停:

▪ 所有印染企业

▪ 所有铸造企业

▪ 所有电镀企业(除专业园区外)

▪ 所有混凝土企业

▪ 所有热电企业

▪ 所有化纤(聚酯)企业

总而言之,今后萧山的工业企业,将集聚在合理规划、科学定位的工业园区之内,这不仅有利于生产,更减轻了污染。这也是一场企业的大洗牌,行业的大变革。

化工产业激烈竞争的2019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石油和化工行业在2017年度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大幅增长的基础上,2018年又实现了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增长,总态势实现了稳中有进。

但是,2018年不论是全球经济还是石油和化工行业,不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条件,都与往年有着很大的不同,是下行压力持续增加的一年。“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地方,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1月29日召开的2018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9年,我们要看到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存在困难、问题,同时也要看到危中有机。”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此前表示。

利润比上年增三成

2018年,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外部环境,石油和化工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出现积极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7813家,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1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利润总额8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分别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2.1%和12.7%;出口交货值701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资产总计12.8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3%,占全国规模工业总资产的11.3%,资产负债率54.56%,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分板块来看,油气方面,2018年原油天然气总产量3.34亿吨(油当量),比上年增长2.4%。其中,原油产量1.89亿吨,下降1.2%,天然气产量(含煤层气,下同)1610.2亿立方米,增长7.5%;液化天然气产量900.2万吨,下降0.9%。全年进口原油4.62亿吨,比上年增长10.1%,对外依存度70.8%;进口天然气1257.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1.9%,对外依存度43.2%。

石油加工方面,2018年,原油加工量6.04亿吨,比上年增长6.8%;成品油产量(汽油、煤油、柴油合计)3.6亿吨,比上年增长3.6%。其中,柴油产量1.74亿吨,下降1.9%;汽油产量1.39亿吨,增长8.1%;煤油产量4770.3万吨,增长12.7%。2018年出口成品油4608万吨,比上年增长12.8%。

化工方面,2018年,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7.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6%;利润总额50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出口交货值53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资产负债率55.85%,比上年下降1.33个百分点。全年投资比上年增长6%,结束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

2018年稳中有进,进中有忧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2018年是下行压力持续增加的一年,年初时普遍乐观,二季度陷入悲观,三季度下行显现,四季度下行加快。一个表现是全年增长不及上年,主营收入全年增长13.6%,不及上年度的15.7%;利润比上年增长32.1%,与上年度的51.9%差距更大。另一个表现是从7月以后效益增速逐月放缓,7月同比增长50.36%、8月同比增长46.24%、9月同比增长45.19%、10月同比增长41.76%、11月同比增长35.92%、12月同比增长32.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受近两年石油和化工产品价格连续走高的影响,石化产能不断增加。继2017年中国石油云南石化(1300万吨/年)和中海油惠州二期(1000万吨/年)投产以后,大连恒力石化一期(2000万吨/年)于2018年12月15日投料,浙江石化一期(2000万吨/年)将于2019年上半年投产。这些新的炼化一体化装置陆续投产,其烯烃、芳烃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可部分满足国内市场。

“但是成品油市场国内已趋饱和,尤其是柴油,2018年表观消费量比2017年下降3.3%。”傅向升表示。国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的另一个因素是,地炼已获2019年度原油指标两亿吨,地炼装置的产品结构主要是成品油,这将增加市场的负担。

化工板块忧虑更甚。化工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进入11月价格下行更加明显,化工板块主营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规模以上企业数和效益变化更大,数量减少1381家,利润总额比上年度减少1044亿元,利润增速由上年度的40.2%下降到16.3%,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比例由上年度的71.5%下降到60%。

挑战之中有机遇

从2018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新的一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还将面临不少挑战,来自安全、环保和市场形势。

由于化工产品种类多、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石油和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还面临很严峻的挑战。石油和化工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管理,不断增强员工安全生产的理念,不断强化安全培训和安全文化培育,在本质安全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不容忽视,2018年上半年总体安全状况良好,可是下半年事故频发,全年涉及化工的安全事故有60多起,伤亡约300人,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环保政策也在不断收紧。随着“蓝天保卫战”和“防止污染攻坚战”的持续发力,一批环保新政策和新标准公布实施,石油和化工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一些地区或部门在监督执纪过程中简单地‘一刀切’,有的地区在贯彻政策和标准时层层加码,也有地区或部门片面地强调环境保护、不能辩证地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傅向升认为。这些都对石化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影响。环保压力在新的一年中不会减小,企业必须正视,自我修正、升级,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2018年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具变化性的一年。中美贸易摩擦、英国脱欧等,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自2018年11月以来,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速为2.5%,低于2018年的2.9%;欧元区经济增速为1.6%,低于2018年的1.9%,低于2017年的2.4%;日本经济增速约0.9%。

与此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二石化大国、第一化工大国,我国的资源禀赋却是缺油少气,原油和天然气大量依赖进口,2018年我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进口量4.62亿吨,比2017年增加10.1%,对外依存度达到70.8%,创历史新高;天然气进口量1257亿立方米,比2017年增长31.9%,对外依存度达43.2%。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是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挑战重重,但是企业也应看到,新的机遇仍在。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不会改变。“企业要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保持战略定力和变危为机的信心,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全力推进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傅向升说。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带给我们的战略机遇具有新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新机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的新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加快绿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同时明确经济增长在6%~6.5%的合理区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这“5个新机遇”同样是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新内涵和新要求。

宏观政策将带给石化产业新的发展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确立的政策方向是,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着力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七项重点任务”之首,将更大规模地减税降费、减小企业负担。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偏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会以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为重点,以定向积极和定向宽松为目标,特别是民营企业座谈会以后,很多政策效果会在2019年显现,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将集中释放,这些必将为石油和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石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潜力巨大。石化产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扭转,高端聚烯烃、专用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功能材料、医用化工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以及催化剂、特种助剂(添加剂)等特种化学品,国内市场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有的严重依赖进口,这些都是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性优化的现实市场需求,也是石化产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所在。

“企业要加强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推动石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国内保障能力。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一流跨国公司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也说明了中国的石化市场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机遇。”傅向升说。

铁腕政策治理长江流域化工问题

“化工围江”造成的环境问题长期困扰着长江流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多个省市正采取“关停并转搬”等多种措施铁腕护江,一些化工企业也不断增加环保投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但在转型过程中,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普遍面临历史欠账多、治理水平不高、手段不足以及资金、人力、技术投入短缺等问题,亟待探索绿色循环治理模式,突破资金、技术和管理难题。

1

锚定绿色发展 

各地铁腕治“化”

在长江流域,化工产业星罗棋布,密集区不断向上游、支流拓展。近些年,随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沿江各省市纷纷下大力气布局化工带的转型。

出于运输成本、取水、环境承载力等多方面考虑,我国化工企业多沿江、临海布局。40多万家化工企业,化工产量约占全国46%,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年吞吐量逐年攀升……目前,处于长江上游的宜昌、长寿、万州、涪陵等地相继建成化工园区,加上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京、仪征、安庆、九江、武汉、岳阳等地是我国传统石化产业聚集区,长江岸线成了“石化走廊”。

为了破局“化工围江”、治好“长江病痛”,多地纷纷展开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工作。

从湖南株洲市高新区经石峰大桥过湘江,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平整的土地,一座座新型的厂房……那是曾经聚集数百家冶炼、化工厂的清水塘老工业基地,一度是全国工业污染重地。2017年初,株洲吹响了清水塘搬迁改造攻坚的号角,去年底,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冶炼炉停炉,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的工业产能全面关停退出。如今,这里不断“变绿”,焕发生机与活力。

搬迁涉及2万余名职工,影响工业年产值两百多亿元,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

“化工大省”江苏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作为压倒性任务,大力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2017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48万件,处罚金额9.6亿元;立案侦办环境污染犯罪案件53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17名。

江苏还明确规定,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对距离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污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建设、配套不完善、运行不正常以及利用暗管偷排、渗井、渗坑等方式排放污水的化工企业,依法责令停产,限期搬离原址,进入合规园区,整顿改造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依法责令关闭。

湖北计划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据湖北省环保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湖北省各地环保部门共立案2134件,已实施行政处罚案件1527件,罚款金额约1.26亿元。

2

产业依赖深 

历史欠账多

“化工围江”问题由来已久,一些重化工基地历史欠账多、产业依赖深,化工产业绿色转型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岳阳市云溪区地处湖南省东北部,有着27.28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因工业而设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中石化长岭炼化、巴陵石化的落户,围绕着两大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一大批化工企业进驻云溪,一度吸纳200余家化工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化工区”。

不过,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环保意识淡薄,三四十年的“化工独大”、高密度的生猪养殖等问题使云溪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于农民卖出生猪后,要靠买桶装水解决安全饮水问题,而城区部分常住人口往往在睡梦中被化工气味呛醒。

位于村部前坪的化工废料处理拖了十几年,迟迟得不到解决,当地村民意见较大。虽然区政府与化工企业明确了责任清单,由企业进行清理,但企业答复称长时间在“走程序”。

“长时间不注重环保,使得云溪区除了累积存量污染外,还有其他工业‘三废’问题,以及农业污染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云溪区区委书记张中于说,云溪区素有“水乡泽国”的美誉,如今部分水体却遭到严重污染,有些已基本丧失了水体功能,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问题也很突出。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江苏省泰州市下辖的泰兴市。去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泰兴市进行“回头看”时,发现两年前交办处置的一处化工肥料填埋点的大量化工废料,丝毫未处理就宣布完成整改,另一处污泥堆放点不减反增,从2万多吨增至约4万吨。

泰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该填埋点是上世纪90年代园区启动建设时,为修筑防洪大堤取土而形成的沟塘。在1992年至2005年间,当地一些企业和个人将化工废料、建筑和生活垃圾堆放掩埋至此,以后渐渐演变成“垃圾填埋场”。“那时没有工业废弃物管理规范,垃圾焚烧厂等环保配套设施几乎为空白,管委会的环保部门也是很晚才成立”。

化工产业是泰兴市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以小化工、小电镀、小钢铁为代表的“草根产业”对地方发展和就业作出过贡献。根据石化行业机构的统计,泰兴化工园区在经济总量、利润总额和单位面积产值上位居地市前列。地方干部们反思认为,正是对化工行业的高度依赖导致历史欠账多,环保处置和产业转型面临困难。

3

治理投入不足 

环保力量薄弱

除了历史原因,治理资金不足、水平不高、环保执法人手紧张等因素也掣肘沿江化工带转型。

治理水平不高,技术手段欠缺。化工是高资本高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易燃易爆,保障体系较为复杂。“当前基层干群对环境整治的思想认识已提升了一个高度,但很多基层干部向我们反映,治理时苦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武汉市环保局副局长任宪友说,化工行业产品多、工艺复杂,企业有各自不同的污染因子,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技术工艺要求不断提高。

资金投入大,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窄。多地环保部门反映,环保治理的资金投入较大。以泰兴市此次填埋的废料为例,经初步预算,4万吨污泥处理需要6.5亿元,另一填埋点的化工废料处理费用预计需要3亿元。短时间内要拿出这么多处置费用,地方政府面临较大压力。

现有环保力量薄弱,“一边费力治理、一边偷排直排”的现象依然存在。云溪区环保局在岗人员18名,真正能用在执法上的只有6人,而当地化工企业有80余家,还不包括农村检查。

去年11月,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一例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案例——湖北鄂州葛店开发区多家医药、化工企业环境管理粗放,臭气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一问题与地方环保力量薄弱不无关系。鄂州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环保干部特别是专业干部奇缺,葛店开发区环保局6名干部只有个别学环保专业,却要监管200多家企业,天天担心管不住出问题。”

“环保部门被追责的人数逐年上升,去年我市环保部门有4位人员辞职,主要原因还是工作压力大,有时做得越多越容易受到问责,不免会挫伤一部分干事人员的积极性。”江苏某县级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说。

湖北某地市环保局长说,全市环保系统只有100来人,就有十几个干部被处分,有几个岗位的专业干部甚至多次被问责,但“一边给同志下处分,一边还要劝他们继续加班加点干活”。